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学相关记录1809条 . 查询时间(3.712 秒)
如何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成为“绿色财富”?2024年2月27日,记者从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获悉:该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创新方法,把秸秆“变”为纯度高达99.4%的阿洛酮糖,为农业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揭示优化钾肥和氮肥施用能够减少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全面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调控土壤有机碳库的结构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库的空间分布和互作是当前碳循环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热带森林储存了全球60%以上的植被碳,约为陆地碳储量的25%,且拥有最高的有机碳周转率。因此,阐明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其它碳库的多尺度关联特征是提升森林碳循环可预测性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下,秸秆还田策略因独特的生态化学特性而备受关注。无机肥料虽然为作物提供关键养分,但引发了土壤碳流失和酸化问题。秸秆还田可调节土壤生态化学平衡,缓解微生物和作物代谢压力,进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累积。现有研究多聚焦表层土壤,而对秸秆还田在全球尺度上对土壤深层碳、氮、磷储存及谷物产量上的影响缺乏系统认识。
我国用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1%的粮食,同时消耗了全球35%的化肥,尤其磷肥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而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却不足20%。大量施用磷肥以及土壤磷肥利用率低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还加剧了磷资源枯竭。当前磷肥需求量大导致磷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充分挖掘植物自身的遗传潜力,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是解决供磷与磷流失矛盾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植物磷利用效率属于...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助理研究员吴文佳和研究员王俊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的调查,发现非洲大蜗牛入侵导致热带珊瑚岛土壤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异同质化。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团队揭示了稻田土壤微生物通过选择性利用有机碳分子促进无机态砷向甲基态砷转化(砷甲基化)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和扩散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人工湿地因其低能耗和易于管理的优势在污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但人工湿地系统中ARGs的迁移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尽管土壤-植物系统中ARGs的迁移和扩散已有研究,但ARGs在人工湿地中的迁移扩散特征与土壤-植物系统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人工湿地系统中ARGs的来源是连续的,且其水分蒸发程度较高,导致ARGs扩散至大气中的趋势可能更为明显。...
土壤有机碳(SOC)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在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减缓温室气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存在时间、空间和深度异质性,可能在较短的垂直距离上产生较大的变异。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是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建模的一种基于微分几何学曲面理论的曲面建模方法,将HASM方法与深度信息结合,有利于解决剖面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预测问题。
2024年1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举办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交流会。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明、副院长耿宇鹏,版纳植物园主任杨永平、园副主任星耀武、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范泽鑫以及双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交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国内高校合作,系统总结了玉米响应密植遗传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的一些策略。相关综述文发表在《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根际微生物在保护植物健康、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包括植物种类、基因型和植物免疫系统,已被证明在驱动根际微生物组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植物根际是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支持着细菌、真菌、古菌、原生生物、病毒、卵菌纲和线虫等多种生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揭示了在土壤压实环境下,大豆高产品种的培育选择了根系性状能力更强的品种,提升了地下根系对土壤压实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豆目、壳斗目、葫芦目和蔷薇目的部分植物除了能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外,还能与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例如,根瘤菌或弗兰克氏菌)共生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满足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NODULE INCEPTION (NIN)参与调控植物结瘤固氮的几乎全部过程,是共生信号通路的核心因子。 2024年1月12日,Frontiers in P...
2024年,除了传统的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即饱和水汽压差增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表征了大气饱和水汽压(SVP)与实际水汽压(AVP)的差值(即VPD=SVP-AVP)。VPD增加意味着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植被受水分胁迫的程度。植物为了减少水分损失,会关闭气孔;但关闭气孔的同时也会限制植物对CO2的摄取,从而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