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安全科学技术 >>>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灾害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灾害学相关记录1177条 . 查询时间(0.735 秒)
2024年4月12日,记者从阿克纠宾公司获悉,公司受洪灾影响的肯基亚克油田目前已经累计复产油井163口,帮助转移当地社区民众近200人次,抗洪救灾工作得到哈国总理的高度肯定。
中俄原油管线(CRCOP)在运营过程中,面临途经多年冻土区的埋地管线发生冻胀、融沉等冻土病害问题。多年冻土区管道不均匀沉降可能引发管道变形,还可能会导致管道失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防治高油温诱发的融沉问题,成为确保中俄原油管线稳定运营的关键。
闫玉彪,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矿业工程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围岩动力灾害及控制和深井热害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研究方向。
2023年12月22日上午,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文物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评估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合肥召开。项目评审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专家组成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来斌院士、清华大学袁宏永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杨晓飞正高级工程师(线上)、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朱江高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成群教授级高工(线上)、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创...
2023年12月13日,成都山地所在东川站召开工程竣工验收会议。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简称“大平台”)历经八年的筹备、设计、施工、安装以及调试,圆满完成系统平台全部功能模块的建设并顺利通过实验测试和试运行。副所长陈晓清、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章波、云南大彻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工程师张祎、东川区水务局泥防所所长陈加荣...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基于结构光技术的野外泥石流运动测量系统及方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城市暴雨水灾害模拟预测方法
2023年11月11-12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大国减灾:成长中的中国灾害学”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张成、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第三届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夏明方,以及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等100余人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出席大会。
持续的全球变暖和冰冻圈融化,加剧高寒山区环境不稳定性。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以冰崩和冰湖溃决洪水为代表的灾害事件频发,造成严重的基础设施破坏和居民生命财产损失。与冰川失稳相关的灾害过程一般具有流动性强、相态转变复杂和易形成链式灾害等特点。由于冰川失稳局部范围内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并受到观测偏差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既往研究较难准确揭示冰川失稳灾害过程频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性。
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洪泛湿地是甲烷排放的热点地区,但洪水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缺乏应有的重视。
首次揭示川藏公路南线然乌至培龙段冰川、冰湖、冰湖溃决、冰湖溃决泥石流形成、泥石流坝形成、泥石流坝溃决区域的环境背景、活动特点、分布规律、激发因素、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首次查明然乌至培龙段公路两侧分布有大小不同冰川461 条、冰湖131 个,有潜在溃决危险的冰湖7 个;查明了具有冰川分布的泥石流沟67 条,按成因分类,将该区域泥石流分为五种类型,按泥石流规模进行了活动强度分区,并分析了泥石流的发展趋...
本项目属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09318000095。项目在大量崩塌灾害调查和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地质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外试验等手段,研究崩塌灾害机理、识别、评估及防治技术,成果主要应用于边坡崩塌灾害识别、评估及防治。
项目《雪害防治技术在国道217线天山公路中的推广应用》是在于2007年11月正式立项,由新疆交通科研院等5家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小组,于2007年12月和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项目合同,合同编号为2007 318 797 78。 研究工作从2008年1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共进行了四年,其项目成果对高寒山区公路雪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是以云南省主要干线公路在不同建设阶段的边坡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公路边坡灾害进行不同时空尺度上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归纳边坡灾害风险的鉴别方法,提出边坡灾害风险的量化与度量技术,建立一整套点面结合的公路边坡灾害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并对公路边坡灾害的风险控制对策及灾害防治的优先性进行评估,运用GIS技术建立公路边坡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部"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教技司[2000]56号). (二)应用领域 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及地质工程领域. (三)技术原理 滑坡整治工程耗资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若能对其整治工程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用于指导类似滑坡进行优化防治则效益巨大.为了使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有必要开展多方位、多手段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