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学工程 全息”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0.093 秒)
2024年8月29日,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李冠海、陈效双、陆卫研究团队和东华大学邢怀中教授团队在亚波长尺度上实现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的非正交偏振全息复用方面取得进展,为复杂场景目标生成、通信信道容量提升、非线性光学和偏振探测等相关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参考。成果以“Unlocking Ultra-High Holographic Information Capacity through Non...
上海光机所在飞秒激光打印太赫兹全息超表面方面取得进展(图)
激光打印 集成
2024/5/13
2024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微纳加工研究团队在飞秒激光打印太赫兹超表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通过空间光调制器对飞秒激光进行空间整形,打印了基于胶囊型的太赫兹全息超表面,实现了太赫兹全息超表面的偏振复用功能。相关研究以“Beam-shaped femtosecond laser printing of quasi-capsule-shaped ...
2024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在脉冲压缩光栅双光束静态干涉场全息曝光系统光学元件的指标体系和曝光光场均匀性控制工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建立了反射曝光光场均匀性的定量评价体系,并在小口径反射曝光系统中成功实现了应用验证。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fications and control of spatial frequency errors ...
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在被各种屏幕包围:手机、电脑、平板、电视、腕表……但这些都属于二维屏幕,近年来悄然兴起的裸眼3D也只是利用人们的双眼视差来“欺骗”视觉神经,让大脑以为看到的是3D图像。裸眼3D对观众的距离、方位、角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观众数量较多时容易出现问题。那么如果对屏幕本身进行改进,能否实现真正的三维立体显示呢?
综述论文发表:超表面动态全息研究近况(图)
全息显示 光学调制 计算全息
2022/5/19
“全息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之一。传统全息术需要进行复杂的拍摄过程,因此只能用于显示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物体。“计算全息”技术使得重构图像的全息图可以通过计算机相关算法得到,因此可以用于显示任意物体,只需将计算得到的相位调制图或振幅调制图加载到空间光调制器等动态光调制器件即可。但是目前的动态光调制器件单元结构尺寸往往远大于可见光波长,这就导致全息显示的视场角很小,还存在多级次、孪...
高相干光源易产生相干噪声,降低了图像对比度,通过减弱相干长度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但短相干长度极大地增加了多光路干涉系统调整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论是高/低相干光源,干涉记录都对光学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也就直接导致了寻常的多光路干涉技术难以在工况环境下使用。
逼真全息影像有望“走入”移动设备
逼真 全息影像 移动设备
2020/11/12
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中感受多角度、高分辨率、3D效果的全息视频是什么体验?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0日发表的一项研究,韩国研究团队报道了一款不到1厘米的超薄交互式全息显示屏,能让观众从多个角度——现有观看角度的30倍去体验高分辨率的3D视频。而这项技术同时有望将全息视频显示屏更好地集成到移动设备中。全息显示技术其实属于3D技术的一种,原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因此全息显示屏能...
近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熊伟教授、夏金松教授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洪明辉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超表面动态全息显示方法,将高速动态光调制器件与静态超表面器件结合,实现了可见光波段每秒万帧的高帧率及海量的动态显示帧数。该研究不仅可以用于未来裸眼全息显示,而且在光学信号处理、激光微纳加工等领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Dynamic 3D Meta-holography in Vis...
近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熊伟教授、夏金松教授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洪明辉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超表面动态全息显示方法,将高速动态光调制器件与静态超表面器件结合,实现了可见光波段每秒万帧的高帧率及海量的动态显示帧数。该研究不仅可以用于未来裸眼全息显示,而且在光学信号处理、激光微纳加工等领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Dynamic 3D Meta-holography in Vis...
相位、偏振、幅度和频率代表了光的基本维度,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领域及显示、成像、通信等光学应用领域都起着关键作用。超表面(metasurface)作为控制这些维度的紧凑小型化平台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但是以往报道的超表面同时控制多个维度的灵活性有限,制约了超表面器件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2020年1月14日,《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刊发了化学与化工学院解孝林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体与液晶的协同作用实现双重热敏图像的无串扰存储(Crosstalk‐Free Patterning of Cooperative‐Thermoresponse Images by the Synergy of...
近日,我校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段辉高教授、胡跃强助理教授团队在超构表面彩色全息显示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 (IF=14.0),Nano Letters (IF=12.71)和iScience(Cell子刊)等国际权威光学与纳米技术期刊上。超构表面通过调整亚波长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排列,可以实现电磁波的波前几乎任意调控,开辟了设计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