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土木建筑工程 >>> 岩土工程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岩土工程相关记录5655条 . 查询时间(2.289 秒)
方鹏飞,男,浙江义乌人,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滨海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入选宁波市4321和领军拔尖人才工程。2013.2-2014.2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做访问学者。曾获宁波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先进工作者、学校优秀班导师等荣誉称号。现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能源岩土工程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能源地下工程、桩基工程、地基处理、环...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第一步,是有人类足迹的第二个星球。美国和前苏联等早在1959年就陆续开展了月球探测,并且完成了多次的载人登月和月壤样品的采样。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在“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着陆,采用自动采样封装技术获取月面的月壤,并于2020年12月17日携带1731g月壤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在探月工程上取得的瞩目成就。
2023年5月5日至7日,第六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会议在广西北海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由桂林理工大学承办。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志坚教授等7名教师参加会议。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新时代岩土工程英才,提升科创素养,2023年5月9日,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于天工楼530报告厅举办岩土工程模型设计训练营。学院地下工程系主任邓声君、荣雪宁、学院团委书记袁志平、地下1901班吴静文及2021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参加活动。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提出了一种网格-无网格二象性数值模拟方法,为统一模拟连续、弱不连续、强不连续及其动态扩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以及《岩土力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最近提出了一种网格-无网格二象性数值模拟方法,为统一模拟连续、弱不连续、强不连续及其动态扩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以及《岩土力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
山区公路弃渣工程的固废特征,造成其工程安全长期得不到重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和水土保持等工作一般由不同单位承担,且不同工作执行的标准不同,容易造成各环节的脱节和衔接问题,为整体工程安全埋下隐患。弃渣工程可行性、初勘、详勘、施工图勘察、初步设计、两阶段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环节或者阶段的工作深度和工作目标不同,造成实施阶段变更较多。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急需开发一套山区公路弃渣智能评估和自动化标准化设...
靳雪梅,女,1975年生,副教授。1993年9月~1997年7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长安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7年7月至2003年6月,在阳泉市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2003年调入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任教,从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基础工程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土工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2006年4月至2009年7月...
梁利生,1972年7月出生,山西阳泉人,硕士,副教授,工程师,现任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山西省双师型优秀教师,山西省发改委评审专家,阳泉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主持山西省教育厅项目3项,获批专利2项,发表论文15篇,主编教材8部,参编5部。
本文以某一实际220kV输电线路工程为依托,在地震作用下,对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输电塔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输电塔模型和桩-土-输电塔的整体模型。首先,采用时程分析的方法计算桩-土-输电塔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其中土体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四类情况。其次,计算刚性地基情况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最后,通过两种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考虑桩-土-结构相...
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相关文件有关精神,2023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录取将继续完善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继续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差额复试。
川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面临高能地质条件(高地应力场、高地震烈度、高环境梯度场等),技术难度世界罕见。沿线潜在灾害的模式和规模程度的评估涉及技术可行性、投资、环保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阶段科学评估预测潜在灾害类型和规模至关重要。
原俊红,男,山西清徐人,工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土质学与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岩土工程,能源开采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测试理论和方法。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交通专业规划类实验教材1部。
王永涛,男,汉族,1989年生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现为桥梁工程系专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本科生《工程地质》、《弹性力学》及研究生《弹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等课程。主要开展冻土物理学与冻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
徐湘田,男,湖南湘乡人,1983年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交通运输教育教学部主任。主要从事冻土力学与寒区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研发项目5项、其他科技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授权专利20余件,获省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兼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