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现代外国哲学”相关记录454条 . 查询时间(1.481 秒)
施特劳斯学派和共和主义学派是阐述美国政制的两大重要流派。通过梳理这两个流派之间的争论以及分析争论原因,可以思考美国政制的实质是什么。施特劳斯学派之所以介入美国政制的研究,是因为美国政制具有特殊的政制类型学的意义。从政制类型学来看,美国是第一个建立在现代自然权利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传统或启示之上的现代国家,现代自然权利的理性主义的基石为认清现代洞穴,还原“自然的视野”提供了条件,从而为追求真理的政...
福柯思想不仅跨界,更是越界,越过学科固有的边界而进行别样的思考和探究,敲打、动摇直至摧毁传统思想学说。福柯不仅要突破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界限,还要根除康德人类学主体主义和胡塞尔先验主体哲学,不仅要切断传统历史主义的线性因果关系链条,还要逾越本质主义权力观的思想雷区。福柯推崇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批判精神,批判了大写理性观、大写历史观、大写主体观、大写权力观。福柯在哲学剧场上扮演了越界者的角色,高举差...
超越资本的抽象统治是现代哲学的时代主题,在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与和解逻辑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抽象统治的生成和消亡路径进行了革命性的探索,并产生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效应。
中国古代法释义学(律典解释学)是构建中国自主法教义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古代法释义学以探寻律义为目标,逐渐产生了一套以刑律注释为主的知识体系。在立法层面,法释义学成果直接融入立法文本,成为立法理论发展的推动力。在司法层面,律学著作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各级司法机关广泛援引其观点作为裁判依据。在执法环节,法释义学通过诠释法律精神,提升执法者的专业素养,塑造了公正、为民、严格、和谐的执法...
分析哲学家曾经普遍认为,哲学跟科学同质或至少接近。如罗素认为,“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蒯因断言“哲学……其目的与方法在关键之点上都与好科学和坏科学无异”。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指出,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该观点在中国哲学界被视为对中国哲学的严厉批评。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写作中,“图形”(figural)一词是其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崇高美学的核心概念。
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审美感知。然而,当审美与象征脱离而处在审美象征的贫瘠状态时,那么,这也意味着象征秩序背后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群体中精神气质的解体。从现代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视角,本文阐明符号本身作为象征而非符码的文化意义,反思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中审美与象征秩序的离析,揭示机械复制时代符号编码的生产与再生产遗失了符号原有的象征系统,同时也阻碍了由象征秩序而连接的审美感知。为此,文本试图通过符号从“归...
西方阐释学发展史经历过四个重要阶段:局部阐释学、普遍性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与实践论阐释学等。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在西方阐释学发展的嬗变中经历了由隐而显、由换位思维到历史理性、由理解他者转向理解自己、由自我反思转入实践智慧等演进过程。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维度探究西方阐释学嬗变的内在逻辑,阐明西方阐释学由独断论到知识论再到本体论,最终走向切近于认识自己的实践智...
伽达默尔认为:“完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翻译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不可译性。”因此,伽达默尔认为翻译能够作为一种阅读的观点而存在,因为“翻译和阅读都是一种对话,一种解释,一种创造性的还原”。这和罗伯特•艾斯卡皮对翻译的解释——“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翻译的创造性”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艾斯卡皮的这种观点是在对精确翻译准则的挑战。事...
李健民:能否离开语言理解社会制度? ———论塞尔与图梅勒的集体接受理论之争
20世纪掀起了一场叛逆传统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哲学思潮,但如今已经蜕变为 沙漠中即将干涸的涓流。它历经百年,但难说可以留下什么永恒的哲学遗产。兴以雷电, 衰而悄然。何也?严格的逻辑分析和批判表明,由弗雷格发起并奠定基本认识方法的哲学 的语言转向,在其根基处便埋下了基因性理性缺陷,即没有理会语言反映思想这一对自己 的存在合理性来说占据最高地位的辩护条件,在自然经验的盲目推动下便贸然开始推行语 言哲学研究...
如果说作品概念是伽达默尔理论的核心,那末,一种抽象化的理解概念,则 是他的理论的本位。在理解中,有两个视域——历史与现在的交互作用。伽达默尔强调时 间距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了“效果历史”的概念,并认为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 种效果历史事件。所谓效果历史事件,就是在阅读中现时的、随机性的因素带来意义的实 现与扩展。他将此种扩展称为存在增长,并说正是这种存在增长才给予作品以完全的现在 性。由此,他...

雅斯贝尔斯哲学向来被定为“存在主义”,近些年其“世界哲学”得到关注。本书突出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思想,并认为“哲学信仰”是雅氏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本书梳理、阐明哲学信仰的提出背景、基石、“对象”、方法、性质、视域等基本理论,进而,以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为基础,力图揭示哲学信仰具有的普遍沟通意义,“哲学信仰可用于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这种交往问及在当今已变得登峰造极的生存性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