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历史文献学”相关记录304条 . 查询时间(0.51 秒)

《巴蜀全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ZH@005)、四川省委常委会批准的重大文化工程(川宣【2012】110号),主要对现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历史文献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对历史上巴蜀文献的存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巴蜀文献联合目录,精心校勘、注释和评论巴蜀文献,考察和再造巴蜀善本文献,实现了巴蜀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体例最新、使用最方便的编录和出版,打造了巴蜀文化的“四库全书”。
中国历史研究院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而成立的五个中心之一。
出土简牍价值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可印证古史研究,使原有文本叙事更为丰富细致。它所涉领域广泛,若从兵学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有些出土简牍具有丰富的兵学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这些简牍中的战争叙事及兵学思想书写,有助于提升对传统兵学文化的认知。众所周知,黄帝是上古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也是简牍文本书写的重要角色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出土简牍书写了黄帝征战,呈现了早期军礼及其兵学思想。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是从事党的文献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于2009年2月在北京成立。研究会旨在加强同国内外学术界的沟通与联系,凝聚各方面力量,以党的文献为基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开展研究。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生平、精神风范研究,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等研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开展宣传普及工作,不断推进党和国家领导人思想生平的...

黄文简公介庵集十二卷 (明)黄淮撰 清抄本 孙诒让校 存十一卷。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字内容丰富且连贯,日益成为推进“夏商周释地”工作的强引擎。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资源。“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在长期的传抄、翻刻等流传过程中,古籍文本难免会出现讹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版《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但在文本和编排上存在一些讹误和瑕疵。古籍整理要想“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就必须在底本、校本的选择以及校勘方法上精准细致。

古地图是与文字文献并行的图像文献,分散于《艺文志》中没有单独成类与明晰可辨的分类标准。1156年,宋代史学家郑樵的《通志·图谱略》开始对古地图进行分类,所用的分类标准影响明清,因革于后。今天探索古地图分类标准演替,有利于解决以往的不足,明确未来的标准与路径。
郑州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12月,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书法学院等单位共建,是从事出土文献研究与利用的科研机构。研究所隶属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图)
吐鲁番 典籍 文书
2024/3/20
全书以文书和典籍的解读出发,广泛涉及文献背后的历史考索、政治研究、社会沿革、经济发展、典籍印制、文献调研、学术评论等诸多面向。其内容分历史与地理、文书与碑刻、群书与佛典、调查与报告、综述与书评等五大专题,公布大批新材料的同时,结合中古史热门课题,展开宏观与微观的历史探索,全面反映了对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新见和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