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医学”相关记录30670条 . 查询时间(1.686 秒)
我国专家全球首提“证据污染”理论,修改循证规则
证据污染 规则 肝胆外科
2025/5/20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国际公认的制定临床诊疗指南的权威依据。记者2025年5月10日获悉,来自国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历时2年研究,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专家们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有望重塑诊疗指南决策生态链。
过去50年,哪8种疫苗避免了我国248万例死亡?
疫苗 传染病 流感疫苗
2025/5/20
“扩大免疫规划不仅是守护生命的屏障,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投资。”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方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扩大免疫规划每投入1元,就能获得远超成本的经济回报,不仅能节省大量的疾病治疗费用,还能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卫生健康事业不是所谓无底洞
卫生健康 中国工程院 无底洞
2025/5/20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2025年6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人人享有健康的共同未来”分论坛上表示,卫生健康事业维护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一根本利益,应当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王辰反对将卫生事业视作“无底洞”,称应当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它会有良好的产出”。

科学家揭秘暴发性心肌炎背后机制及其潜在疗法(图)
暴发性心肌炎 病毒 心脏
2025/5/15
你是否经常熬夜?是否在感冒时也坚持工作或学习?如果仍然不好好休息,继续熬夜加班或剧烈运动,可能会引发心脏的“免疫风暴”——暴发性心肌炎,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种疾病来势汹汹,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病逝,享年64岁(图)
创面修复学 烧伤 瑞金医院
2025/5/20
据《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讣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

执着自强铸新药,融合创新为民生(图)
药物研究所 G蛋白偶联受体 细胞
2025/5/20
过去一年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蓓丽经常收到来自病人和家属“问药”的电子邮件。来信者大多和疾病抗争多年,只要有一丝缓解病痛的希望,他们都愿意尝试。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邢红:只为肿瘤患者脸上露出笑容(图)
南丁格尔奖 肿瘤 护理事业
2025/5/20
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上海市红十字会方面当日披露,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邢红荣获第50届南丁格尔奖。南丁格尔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表彰在护理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最高荣誉奖。
复旦受捐三千万元,支持创新药物靶点发现等师资建设
创新药物 建设 复旦大学
2025/5/20
2025年5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百利天恒,688506)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官朱义捐赠人民币3000万元现金,设立“复旦大学百利天恒特聘教授”项目,支持复旦在“创新药物靶点发现”及“脑与类脑智能研究”等方向的师资建设需要,加强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逝世(图)
中国工程院 针灸学 石学敏
2025/5/2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1时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为进一步加速提升普外科急诊综合救治能力,2025年3月21日下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顺利举办急诊外科成立十周年总结暨发展规划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对标国内外先进,总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全面改善和提升急诊外科的诊疗效率,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医院领导、外科骨干、护士长、部分职能部门和相关临床科室、急诊外科全体医师等数十人共同参加本次会议。
多学科协作,助力产妇重焕“心”生
心肌病 心脏 产妇
2025/5/9
基因编辑治疗晚期胃肠道癌显成效
基因编辑治疗 胃肠道癌 肿瘤学
2025/5/20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发表论文称,全球首例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人体临床试验取得阶段性成功,证实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疗效。
人工本草细胞可一站式发酵生产中药复方制剂
人工本草细胞 中药 复方制剂
2025/5/20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研究员戴住波团队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了我国首个以中药复方制剂为主题的人工本草细胞——复方丹参酵母1.0。该细胞无需中药材的野外采集或种养,直接利用葡萄糖、乙醇等简单碳源,一站式发酵生产中药复方制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中医药科学(英文版)》上。
钟南山:通过规范化治疗 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 生活质量 呼吸医学中心
2025/5/20
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致辞强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通过定期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全球首个治疗精神分裂双靶点激动剂被发现(图)
精神分裂 激动剂 利培酮
2025/5/20
2025年5月6日,记者从烟台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田京伟/张剑钊/芦静团队与绿叶制药集团创新研究院合作,首次发现痕量胺相关受体1和5-HT2C受体的相似结合模式。该模式可用于新一代抗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性障碍等疾病的药物研发,并获得一候选药物。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