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相关记录109条 . 查询时间(2.784 秒)

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始祖鸟标本揭示恐龙向鸟类演化关键线索(图)
演化 组织 识别
2025/5/1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胡晗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带领的中美科研团队,联合报道了最新问世的第14件始祖鸟标本——芝加哥始祖鸟(Chicago Archaeopteryx)。该标本保存极为完整和精美,因而团队得以运用高精度CT扫描重建等手段,揭示了始祖鸟这一明星物种的骨骼、软组织及羽毛等此前未知的细节,为恐龙到鸟类演化关键期的头骨演化和飞...

中国农大黄银花教授课题组在鸭属动物演化驯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黄银花 动物 演化 细胞
2025/5/15
鸭属(Anas)是鸟纲雁形目鸭科的一个分支,至少包含绿头野鸭等36个物种,而家鸭主要由绿头野鸭或绿头野鸭与斑嘴野鸭的杂交后代驯化而来,已成为全球特别是我国最重要的家禽之一。2024年中国肉鸭年出栏量超过42亿只,是我国第三大消费肉类,蛋鸭存栏量约为1.5亿只,均居世界第一。鸭属动物种群丰富,分布广泛,大多数物种能迁徙、表现为性别二态,并具备广泛的跨物种杂交能力,为揭示动物系统发育、进化和驯化的复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图)
气候 生态系统 演化
2025/4/25
层孔海绵是奥陶纪-泥盆纪(古生代)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上类似于现代珊瑚。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距今4.6亿年前),层孔海绵几乎同时融入热带至亚热带气候区的全球礁生态系统。因为受到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GOBE)期间海洋生物多样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着礁生态系统从微生物主导...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青藏高原化石新材料提供松属生物地理演化新线索(图)
青藏高原 材料 地理 演化
2025/4/16
松属(Pinus)有100多个现生种,是松科(Pinaceae)中最大、分布最广的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尽管已有的生物地理历史研究基于松属丰富的化石记录,但该属在组或亚组水平上的生物地理历史尚不清楚。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横跨“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西南山区”两大核心区,其高海拔生境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真菌的演化提供了独特条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团队于2025年2月在Phytotaxa上发表了题为Two new species of Pseudohydnum (Auriculariales,Basidiomycota) from the Qi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图)
演化 历史 结构
2025/2/23
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2025年2月19日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包括近鸟龙类和擅...

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古老鸟类化石发现改写鸟类演化历史(图)
演化 历史 脊椎动物
2025/2/17
2025年2月13日,《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关于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便已出现。这一成果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发现第三种翼龙及新的锆石U-Pb年龄(图)
动物 地质 演化
2025/2/28
2025年2月11日,《巴西科学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团队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报道了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的第三种翼龙——鸟掌翼龙型类翼龙,还获得了新的锆石U-Pb测年数据,确认了赋存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吐谷鲁群的地质年代,进一步证明了乌尔禾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白垩纪...

中国科学院迄今最精细黑猩猩脑图谱——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发布(图)
网络 神经 演化
2025/2/18
2025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黑猩猩脑图谱——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ChimpBNA)。这一成果为比较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并为探讨人脑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氏蝶柱鱼新材料揭示肉鳍鱼类整列质的起源(图)
古人类 系统 演化
2025/2/28
2025年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报道了基于4.2亿年前早泥盆世张氏蝶柱鱼(Styloichthys changae)新标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肉鳍鱼类的重要特征——整列质(cosmine)的起源与演化。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东部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稻米酒(图)
岩石 演化 资源
2025/2/28
酒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已然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范畴,涉及社会、宗教、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酒不仅见证了人类的社交和宗教活动,也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酿酒技术是何时起源、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原因之一是酒属于易挥发液体,难以保存、难以发现、难以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演变重点实...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马先蒿属多样性演化的新认识(图)
演化 植物 基因
2024/12/2
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是北温带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众多高山植物类群的多样性分布中心,马先蒿属植物是重要的代表性类群之一。马先蒿属全世界约有600-700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超过270种,并在地理范围、海拔分布以及花形态特征上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图1)。在青藏高原隆升、横断山河谷演变、亚洲季风气候等影响下,马先蒿属植物物种在这一区域内的多样化何时发生、如何积累、以及多样的花...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在独脚金内酯信号感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遗传发育 信号 演化
2024/11/7
植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和适应得以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植物如何调控生长发育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尚不清楚。独脚金内酯是2024年来发现的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即分蘖数目这种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作用。

冰川是重要的固态水库,在区域水文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降水稀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天山作为全球干旱区中最大的山脉之一,冰川融水在区域水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的持续消融增加了冰前湖的不稳定性,给下游地区安全带来挑战。因此,研究天山冰川和冰前湖的长期变化对认识冰川与冰前湖演化过程、理解其相互作用机制和评估冰前湖溃决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揭示蚂蚁演化关系(图)
系统发育 基因 演化
2024/11/10
蚂蚁(蚁科)因其高度特化的社会性成为地球上最普遍且生态上具有统治力的节肢动物。构建可靠的蚂蚁进化树对于揭示其特征演化、物种多样化及生物地理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二十年来,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和保存精美的白垩纪蚂蚁化石,极大地推动了蚂蚁演化历史的研究。然而,利用组学数据构建蚂蚁系统发育关系时,经常会出现不同分子数据集之间表现出演化关系不一致的情况,使得蚂蚁的骨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