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态系统生态学”相关记录697条 . 查询时间(4.109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研究揭示土壤升温增强入侵生物肠道活性抗生素耐药组(图)
土壤 活性 生态系统
2025/2/18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温度持续升高,这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非洲大蜗牛作为一种全球性入侵物种,已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作为变温土壤动物,其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使其对土壤温度变化尤为敏感。同时,土壤动物肠道是抗生素耐药基因和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储存库。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土壤温度升高可能会增加与这些蜗牛相关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但其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冰川退化区土壤巨噬菌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城市环境 土壤 生态系统
2025/2/19
病毒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实体,据保守估算,全球病毒粒子数量达到10^31个,这相当于现今可观察宇宙的恒星数量。噬菌体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通常来讲,噬菌体的基因组长度在40-50kbp左右。但有一类特殊的噬菌体-巨噬菌体,它的基因组长度会超过200kbp,甚至大于一些细菌的基因组大小,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巨噬菌体可能是介导生命与非生命体之间演化的重要桥梁。目前对于巨噬菌体的起源主要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在3D生物打印跨物种细胞共生用于组织再生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细胞 组织 胚胎.生态系统
2025/1/15
自然界是一个多物种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跨物种共生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学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互利共存。例如,绿藻与斑点蝾螈之间的互利过程,早期蝾螈胚胎受益于藻类光合产氧,藻类则有效获取胚胎释放的含氮废物。跨物种共生现象为我们提供灵感,探索在不同细胞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以实现新的功能和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结合共生,通过精准控制尺寸和分布,可以塑造出具有复杂功能性的跨物...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在森林根桩与粗根分解的调控机理方面取得进展(图)
生态 森林 机理 生态系统
2025/1/15
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分解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全球碳平衡至关重要。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而对根桩和整个根系的研究仍显薄弱。传统的人工林采伐方式通常会保留根桩在林地上,这些根桩的生物量在整棵树的总生物量中占据重要比例,尤其在温带森林中可达到18%左右。与枯枝落叶相比,根桩和粗根的分解速度较慢,养分释放也更为缓慢。相较于那些迅速分解的有机物质,粗根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养分供应。然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团队在全球旱区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傅伯杰 循环 生态系统
2025/1/1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全球旱区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in Global Dryland Ecosystems”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西北高原所在濒危物种保护成效及保护空缺评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评估 分析 生态系统
2025/1/13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濒危物种的保护已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栖息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建立适宜性模型评估物种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现状,能够有效评估自然保护区现有保护成效并识别濒危物种潜在的保护空缺。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马麝是该区域特有的濒危物种,因受到栖息地破碎和非法捕猎等的多重威胁,种群数量显著下降,该物种的保护与种群的恢复已刻不容...

大气硫沉降及其导致的土壤酸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土壤酸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并通过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然而人们对土壤酸化如何通过改变草原植物叶和根的功能性状,进而影响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尚缺乏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在免耕增加沙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生态系统 土壤 代谢
2025/1/15
免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用于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提高土壤碳封存。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质地良好的肥沃土壤开展的,而在干旱和半干旱沙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免耕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探究。免耕可能通过促进植物碳源输入,调节微生物生理代谢,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促进土壤碳积累。然而由于风沙土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质地差等问题,在风沙半干旱区应用免耕提高土壤总碳含量的影响机制还...

氮素肥料添加抑制剂可以有效调控氮素释放速率,提高作物产量,显著减少氮素损失,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全球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无论是单个抑制剂或是联合抑制剂的应用,其有效性均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提出准确表征夜光遥感数据新方法(图)
遥感 数据 生态环境
2025/1/15
夜光遥感是估算社会经济参数、评估城市发展以及研究光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准确地反映夜间灯光能量强弱目前仍然是一个挑战。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夜光遥感数据为SNPP-VIIRS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15角秒(赤道处约500m),采用辐亮度(单位:nW/cm2/sr)来描绘夜间灯光辐射能量强弱。辐亮度代表单位投影面积、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面辐射源辐射的能量,本质上讲反映的是能量密度在某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农艺景观理论与应用方面取得进展(图)
理论 应用 生态系统
2025/1/15
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静态与动态景观,该景观高度破碎化和异质化,这些多维景观特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主要归因于不同作物用地的时空分布格局。众所周知,由作物种植管理导致的景观格局时空异质性对耕地生产力、粮食安全及其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表象景观格局与粮食生产和气候适应性的关系,忽视了景观格局形成的内部驱动机理及其对耕地产能...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基于LiDAR精准揭示暴雨导致的树木破坏与地形关系(图)
地球环境 树木 生态系统
2024/12/27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黄土高原的暴雨频率和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导致黄土高原沟谷区域出现普遍的“扒皮”式浅层溜滑侵蚀现象,对沟谷林草植被产生了明显的破坏,导致沟谷裸露,水土流失加剧。过去有关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关注台风、火灾的影响,对暴雨引发的树木破坏以及相关的地形变化尚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区域。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关键带与生态环境安全团队金钊研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图)
动物 生态系统 经济
2024/12/25
2024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即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在渤海浮游植物动态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植物 生态系统 耦合
2024/12/2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工农业活动的频繁进行,陆源排放导致过去数十年间海洋中营养盐负荷显著增加,进而引发了河口及近海区域浮游植物大量生长,破坏了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之一,浮游植物生物量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焦点。2024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康欣奕助理研究员所在团队基于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