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999条 . 查询时间(1.967 秒)
极端降水事件因其致灾性而备受关注,但深入理解和准确预测极端降水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除频率和强度外,降水的持续时间也是衡量降水极端性的重要指标。然而,IPCC指出,目前关于降水持续性的成因和预测研究仍较为有限。对于持续超过14天的降水来说,已经超出了天气预报的范畴,而延伸期和次季节预测往往会低估降水持续性的时间和强度。从时间尺度上说,持续性超过14天的强降水往往与前期海洋模态异常有密切联系,因此,...
2025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肖子牛团队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ation》上发表了题为“Learning to Infer Weather States Using Partial Observatio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晁杰,通讯作者为潘宝祥副研究员。论文提出...
气候变暖正促使中国春季植被返青提前,带来“春季增绿”现象。然而,这一积极趋势是否受到PM2.5空气污染的干扰以及潜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朝阳研究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全球变化领域科研人员开展了PM2.5空气污染对植被春季物候的影响研究。
2024年7月至8月,南极上空罕见地连续发生了两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简称 SSW)事件,尽管没有导致极涡崩溃,却打破了多个历史纪录,7月的SSW事件(简称SW07)10 hPa极区平均气温骤升17℃,打破1992年历史纪录,为自1979年卫星观测以来冬季最早的SSW事件。随后8月的SSW事件(简称SW08)10 hPa极区平均气温再次骤...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地区荒漠化加剧,已成为影响我国北方沙尘暴的重要源区(Chen et al., 2023)。其中,蒙古西部的大湖盆地2025年来频繁遭遇持续干旱,湖泊萎缩、土壤盐渍化和沙丘流动等问题显著加重了区域生态退化趋势,荒漠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由于大湖盆地位于戈壁沙漠的上游地区,其在跨境沙尘暴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关注。
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气候监测与研究中通常采用基于30年气候基准期(如1981-2010年)的百分位指数来评估极端事件的强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建议每十年更新一次30年标准气候基准期(例如1981–2010年、1991–2020年),以提升近期气候监测的准确性。自2024年起,《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将基准期从1981-2010年更新为WMO推荐的199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曦研究员团队在全球高分辨率沙尘预报系统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新能源应用的全球高分辨率沙尘-天气一体化预报系统iDust"(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Dust and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for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地球系统模拟进...
在全球变暖加速和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的背景下,预测未来1到10年的气候信息对于风险评估和未来规划日益重要。这些预测对于深化理解气候系统对外部强迫和自然变率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Boer et al.,2016)。已有一些国际研究计划加强对年际-年代际预测的关注,例如CMIP的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灯塔计划的“解释和预测地球系统变化”(Explaini...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罗传秀研究团队在孟加拉湾区域古植被与古季风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孢粉分析等方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孟加拉湾地区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和古植被演化,揭示了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印度季风的变化和响应机制,为科学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印度季风未来变化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2025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受降水增加与冰冻圈加速消融的影响,面积快速扩张,溃决风险增加。目前,针对这些溃决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的理解仍不足,限制了对未来类似事件的预警能力。鉴于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学者,通过实地考察、遥感监测及水动力模拟,剖析了两起湖泊溃决事件(2011年9月15日,卓乃湖溃决;2023年9月21日,色林错漫溢)的发生过程。
随着气候变暖,干热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虽然干热事件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有直接结合健康数据来定义复合极端干热事件,缺乏针对具有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
异戊二烯是主要由陆地植被向大气释放的强活性有机气体,其全球排放量与甲烷相当,其对全球大气氧化性、臭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有重要贡献,从而对空气质量和气候产生直接/间接效应。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热浪事件频率与强度增加,而异戊二烯排放对温度极其敏感,2025年3月31日已有研究表明热浪能够使温带和寒带植被异戊二烯排放显著增加,且其增量显著高于排放模型估算结果。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全球异戊二烯排放的热点地区,...
香港天文台3月28日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更新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加强气象合作。香港天文台台长陈栢纬在签署仪式上表示,天文台与世界气象组织的合作关系历史悠久,更新的谅解备忘录可以进一步强化双方的紧密关系。天文台会继续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倡议,为落实联合国全民预警倡议作出贡献。
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在基于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模型的温跃层深度降尺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海洋科学领域国际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JCR1区)。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冰融化会显著减少地球的反照率,使得更多太阳辐射被地球所吸收,因此过去一般认为海冰总量的减少总是能够对地球系统产生辐射加热的作用。 然而,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尽管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冰的减少会给地球带来辐射加热作用,但过去四十年间海冰变化带来的地球系统能量收支变化与海冰总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并不高,可以找到海冰总量减少的同时给地球系统带来辐射冷却的时间段,这主要是因为观测到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